给人工智能戴上法制“紧箍”
2017年,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五环路上被查,一时成为舆论热点。在之后不到一年时间里,北京和上海相继出台管理办法,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试验。旧问题解决了,新问题又产生:无人驾驶汽车发生损坏财物或者伤人的情况如何进行归责?智能医疗技术造成的医疗事故罪等业务过失犯罪如何定性?人工智能创作作品涉嫌侵犯他人著作权时,艺术家如何维权?新形势下,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对法律制定与司法实践提出了新要求。
人工智能犯罪的责任认定应遵循技术中立原则。技术背后的责任主体仍然是人,应对利用或滥用技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主体直接归责。2017年,绍兴破获全国首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件。案件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涉及非法获取网站后台数据、使用“撞库”软件获取账户密码等多个方面,相关犯罪嫌疑人均受到了法律制裁。可见,技术成不了软件开发者违法犯罪的保护伞。
相比于主观上开发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犯罪,人工智能技术因自身不完善造成的过失犯罪更为复杂。比如,自动驾驶汽车未来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后,如果出现毁物或伤人情况,相关责任该如何认定?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单勇认为:“相关行政法规已经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准入问题做出了规定,民法也应跟进相关问题。应在特定人工智能技术获得相关行政及民事法律法规的许可后,再考虑智能机器运行可能衍生出的社会危害性,以及是否需要刑法介入的问题。”
人工智能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,也能在犯罪预防、破案、量刑等方面发挥作用。2017年7月,我国“国双”检察院线产品推出定罪量刑辅助系统。根据给定资料、结合法律法规和既往案例,该系统可以给法官提供量刑建议,有利于促进量刑规范化。此外,利用大数据筛查违法犯罪高危人群有助于预防犯罪发生。单勇认为:“近期发生的两起滴滴乘客遇害案中,犯罪嫌疑人都在P2P平台借了不少高利贷而又无力偿还。这类群体具有高危犯罪人群的特征。如果我们运用经济及金融大数据、社交大数据对司机进行大数据筛查,排除高危人群进入顺风车司机行业,就能更好地保障乘客安全。”此外,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犯罪地图并向公众公开,能为民众安全生活提供行动参考。
总之,人工智能不仅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,也将改变法制环境。怎样用人工智能促进法制建设,同时给它套上法制的“紧箍”,不让它胡作非为,是依法治国的新课题。
相关内容
- 让简约与科技零距离 吉利睿蓝7诠释时尚座舱
- 樱桃红,乡村兴,阳光财险为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
- 华中公司各项目开展植树节主题活动
- 阳光保险:春节我在岗,温暖进万家
- 畅销四十余年,“特别年货”郁美净凭什么打动一代代中国妈妈?
- 第17届‧2022爱心奖颁奖典礼 爱心改变世界
- 赞!飞腾芯科技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获评“2022-2027年度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”
- 三棵树产业之槟榔
- 醇香咖啡温暖湘西,星巴克正式落户吉首
- 亚信科技亮相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大会 交通行业长沙研发中心正式揭牌
- 精英云集,巅峰对决!郴州举办“宇通杯”公交驾驶员节能技能竞赛
- 宇通启动2022美好中国行!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“划重点”
- 务实清廉常警钟
- 湖南槟榔的前世今生
- 承名门之秀,造上乘之作,五粮春又一力作将如何破局次高端市场
- 珍爱网打破传统相亲模式,丰富社交新元素
- 家长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沉迷游戏,IPRO学生手机专为青少年打造
- 亚信科技亮相2021湖南国际智慧交通博览会TBO模式赋能“数智交通”
- 湖南中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荣获腾讯教育“2021年度口碑影响力职业教育品牌”称号
- 首次公布!五粮液、五粮春、尖庄老酒收藏有了“价值坐标”